标签归档:德国足球风格

【世界杯战术板】苦寻天命之子 勒夫造德国战车新王朝

四年前的决赛功臣、在球迷中人气颇高的格策,在英超录得两双数据、荣膺PFA最佳青年球员的萨内,参加过联合会杯且在转会拜仁后保持着极高进球率的瓦格纳,在俱乐部呼风唤雨的小球队招牌弗兰德和彼得森……这些足以在其他国家队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角逐主力的球员,全部落选了德国2018世界杯大名单,勒夫对锋线人选的择定引发了舆论很大的争议。

历史上的日耳曼战车从不缺少优秀中锋,但在两年前的欧洲杯上,勒夫在9号位先后使用了戈麦斯、格策和穆勒三名球员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新时代的德国队拥有令人艳羡的人才储备,勒夫从2017联合会杯开始就在不停地从一份近50人的候选名单中进行筛检,在先后完成防线和中场的建设之后,调试锋线就成为了勒夫在“临考”阶段最重要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热身赛之后,勒夫基本确定了以维尔纳为支点、二线队员全面参与的进攻体系。

在这个日耳曼战车完成自我重塑和再造的时期,德国足坛涌现出了大量技术细腻的中场和中卫。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昔日巨星辈出、人才鼎盛的中锋位置却出现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在克洛泽不断进化带来的战术红利消失后,中锋位置就成为了德国队阵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勒夫在一些重大赛事中甚至不得不尝试无锋阵来满足整体战术的要求。

德国队缺少优秀中锋,这在很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创造了伯尔尼奇迹的拉恩,永不疲倦的进球机器盖德-穆勒,值得信赖的大场面先生鲁梅尼格,效率不俗的替补神锋比埃尔霍夫,世界杯射手王克洛泽,德国队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总是与顶级射手的贡献密不可分,这一规律到2014年世界杯时被打破了。

德国队在2014年世界杯的7场比赛中打进了18球,队内首席射手是在小组赛阶段客串中锋的托马斯-穆勒(5球),接下来是替补边锋许尔勒(3球),正印中锋克洛泽与格策、克罗斯同以两球位列第三位。在两年后的法国欧洲杯上,德国队在6场比赛中仅打入7球,世界冠军先后遭到了波兰和法国的零封,首席得分手戈麦斯只有2球进账,与其分享出场时间的另一名箭头人物格策更是颗粒无收,日耳曼战车遭遇了多年未有的大赛进球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功利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德国足球便失去了贝肯鲍尔时代所坚持的技术足球风格,而蜕变成为了一支以高中锋为支点、执行速度型打法和冲吊战术的力量派球队。直来直去的球风规避了德国队不擅长细化中场组织的弱点,突出了前锋冲击力较强且门前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克林斯曼和勒夫对德国足球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完成了战术层面的“拨乱反正”,德国足球走技术化路线并不是崇洋,反而是对七十年代那支巅峰球队的致敬。

很多人认为德国足球的技术化改革让日耳曼战车失去了铁血因子,但中锋群体衰落不是德国足球的个例。随着单箭头战术和大陆流打法的流行,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在追求整体打法和技术足球的同时“关闭”了传统射手生产线,来自南美的射手成为了各大联赛射手榜上的佼佼者,欧洲射手因为在反哺中场环节消耗了太多精力,反而失去了杀手的本能。

不仅仅是一向注重力量和速度的德国很少出产全能中锋,就连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这样的传统拉丁派球队,也很少能够出产具备9号半属性的前线支点。越靠近禁区对技术能力要求越高,执着于控球的理念不但造成了各级青训重视中场、轻视前锋的问题,也放大了德国前锋的技术缺陷。勒夫在2014世界杯和2016欧洲杯上先后安排穆勒和格策担任中锋,既是为了深化控球,也是全能中锋缺失的无奈之举。

基于不同的战术理念和资源配置,国家队教练在选材和用兵方面的差异很大。世界大赛备战周期短且比赛密度很大,球员之间的配合娴熟度无法和俱乐部相比,各路主帅普遍采取复制俱乐部班底,或给予核心球员较高的战术自由度,来简化战术建设的过程。随着海外兵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德国国家队的主力阵容已经不是拜仁系和多特系的简单拼接体。勒夫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统筹调配各种风格的球员,但这没有让他放弃将德国队打造为一部精密战车的计划。瓦格纳和萨内的落选并不意外,前者依赖于后排支援而无法反哺中场,后者在国家队比赛中总是沉溺于个人炫技,他们都不是勒夫理想中的团队型球员。

当然,勒夫在追求极致团队精神的同时,也很注意变通和迂回,放弃华而不实的无锋阵就是他在本次世界杯备战阶段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在2012年欧洲杯之前,勒夫在战术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就是重塑中后场,他废除了代表老派德国足球的盯人战术和自由人体系,依靠出球中卫和拖后的技术型中场来提升球队的技术含量,尝试了意大利式的非对称边卫组合,不断堆积技术型中场来寻求极致传控。

在多次输给西班牙之后,勒夫意识到了德国球员在个人技术和整体组织上均无法达到Tiki-Taka 的要求,循规蹈矩的传控不足以帮助他们战胜同级别强队,他在2016欧洲杯上重新起用了戈麦斯,打造了一个以克罗斯为核心的立体作战体系。若非戈麦斯在半决赛开打之前受伤,日耳曼战车完全有希望越过东道主挺进决赛。

为了给一队球员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勒夫将2017联合会杯看作是考察边缘球员的练兵场。为了达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勒夫选择了操作难度较大的三中卫阵型作为体系蓝本筛选替补球员。球风老派的古典中锋瓦格纳在小组赛首战后就遭到弃用,这为他在一年后落选大名单埋下了伏笔;在俱乐部时期司职二前锋的施廷德尔被推上了阵型顶端,当这种酷似无锋阵的战术遭遇瓶颈的时候(1-1战平智利),勒夫祭出了他的底牌——德国现阶段年轻前锋中的最强者维尔纳,莱比锡射手凭借3球2助攻的数据加冕联合会杯最佳射手,基本锁定了国家队首发前锋位置。

勒夫的原计划应该是力推维尔纳,将无锋阵作为备选方案,在部分时段启用双前锋体系应急。施廷德尔的赛季报销打乱了勒夫的计划,他不得不放弃无锋阵和双前锋的构想。从勒夫弃用格策、萨内以及与戈麦斯风格相似的瓦格纳等细节上可知,德国队在世界杯期间将减少战术试验的频率,卫冕冠军将在4231的稳定架构内进行深耕细作。

在德国队最终的23人大名单中,有13名球员参加过去年夏天的联合会杯。勒夫对那些已经在一年前通过“测试”的球员给予了充分信任。德拉克斯勒在巴黎失去了主力位置却依然能够出任国家队首发,维尔纳本赛季表现不够稳定却依然可以成为中锋位置的首选。两名年轻球员的经历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的波多尔斯基,科隆王子从未在豪门中证明自己却总能在世界大赛中出彩,勒夫的眼光和手腕令人叹服。

维尔纳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反击中的长途奔袭,以及阵地战反越位后的前攻,这两项技能的发挥都需要依赖于空间。一旦陷入阵地战的缠斗模式,维尔纳就会暴露出缺少背身对抗的技巧,脚下技术和节奏缺少足够变化,主动依靠身体压制对手后卫的意愿不足的问题。

维尔纳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德甲年轻球员的各项记录,然而,在跟随莱比锡夺取德甲亚军之前,这位年轻前锋从未将天赋兑现为即战力。哈森许特尔的悉心让他在短短一个赛季中进阶为德甲顶级射手,联合会杯金靴吊足了德国球迷的胃口,在萨内落选之后,维尔纳已经成为了新一届德国国家队中最受球迷期待的新星之一。

当然,刚刚过去的2017/18赛季对维尔纳而言是比较艰难的,这位22岁的年轻人还不适应双线作战的压力,其与皇马和英超球队之间的绯闻也随着进球率的走低而偃旗息鼓。即将到来的世界杯对维尔纳来说十分重要,他需要用双线战场的出色表现来吸引豪门的注意,完成其加盟海外豪门的梦想。

在中锋位置使用跑动和压迫能力出众的维尔纳,在二线梯队中安排托马斯-穆勒和罗伊斯两名精于无球进攻的球员,在后腰位置使用擅长衔接和插上的赫迪拉配搭克罗斯,勒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造出了一个向前能力极强的中轴线,他的目的就是要依靠中场甚至是卫线的后上力量,形成多人次、多梯队的冲击波来弥补维尔纳支点能力不足的缺陷。从对阵奥地利和沙特的热身赛中,我们可以发现德国队已经不再执着于控球,勒夫明显希望在更多的时段将比赛纳入对攻或拉锯战的态势,以发挥己方前场冲击力强、中场核心擅长调度、后场回追速度快、门将活动范围大的优势。

毫不夸张的说,德国队或将在勒夫时代的第十个年头完成一次光荣复辟,那支在2016欧洲杯上过于拘泥于传控的球队即将成为了历史,当年由克林斯曼和勒夫共同打造的攻势风暴,很可能会再度席卷世界杯赛场。兜兜转转后回到原点,勒夫的这次变轨并不意味着德国队出现了战术倒退,恰恰相反的是,随着诺伊尔、胡梅尔斯和克罗斯的成熟,德国队在快节奏对冲状态下控制失误和发现空当的能力较之12年前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与同级别对手的较量中达成比对手多进一球的目标。

勒夫在德国国家队的位置上已经工作了十年,能够在这个流行“休克疗法”的时代中独树一帜,“战术狐狸”成功的秘诀就是永远保持进取和求变之心,敢于放弃老化的阵型、体系和人员,在选材、建队和用兵时虚心听取外界的建议,不被狭义上的控球和防反理论所束缚,一再围绕如何灵活地使用核心球员来做文章。从提携克洛泽完善控球战术,到重用戈麦斯编织立体进攻网络,从使用格策和施廷德尔追求极致的无锋冒险,再到拔擢维尔纳打造流动式进攻体系,勒夫在建构锋线时思路之开阔令人叹服不已,联合会杯的成功已经说明了以维尔纳为轴心的新型攻击线足以和任何强队掰手腕,他们需要的就是在世界杯上延续一年前的节奏。

德国足球务实风格派最后一面旗帜:托马斯穆勒!

相信很多喜欢德国足球的人们都清楚,托马斯穆勒在德国队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起初,很多人还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的发现,这名球员对于德国国家队来讲是有多么的重要。穆勒的踢球风格和特点并不像很多球星那样华丽,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球迷对他的印象不够深刻。但是他在场上往往是那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踢的足球非常具有实用性,是典型的德国足球风格的代表,并不华丽与花哨的动作往往能换来最好的效果。

比赛场上的穆勒勤奋且能力全面,无论是在防守端还是进攻端,他都能完美的驾驭的了。尤其是相对于很多球星来说,他在国家队中的进球很多,并不像有些球星在俱乐部大放异彩,一回到国家队就哑火,穆勒的状态之稳定也是他能够屡次入选国家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拜仁队中,穆勒为曾经的罗贝里组合也起到了帮衬的作用。并且他还经常充当进攻火力点,在出其不意间打破对方的球门。曾经在安联球场对阵切尔西的那场世界瞩目的欧冠决赛中,正是穆勒在80分钟左右的头球帮助球队领先。但是终究天不遂人愿,德罗巴毕竟还是魔兽,他最后的头球绝平直接导致了拜仁在点球大战中输掉了比赛。但是穆勒在那场比赛中的价值毋庸置疑,当很多大牌球星都无法进球的时候,他总能挺身而出,破门得分。

穆勒是一名非常低调的球员,他低调到了什么程度呢?就连他在场上进球后的庆祝动作都显得那么低调。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他居然都不飞奔庆祝,而只是站在原地毁了挥拳而已,随之而来的则是队友们一拥而上的拥抱。很多人甚至调侃道穆勒这名球员简直是一点情调也没有,好不容易进了一个球之后,都不知道庆祝一下,摆个poss。其实,这也算是穆勒的一种风格,也许他认为那么做更加的耗费体力吧,哈哈!

总之,托马斯穆勒之所以能够在德国国家队和拜仁队中长时间的占据绝对的主力位置,就一定有着他非同常人的优势,主教练勒夫对他的起重程度也有目共睹。只不过现在的穆勒毕竟年纪已偏大,勒夫也不得不考虑下一个合适的人选了。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新老交替是每一支球队都将面临的一个蜕变过程,德国队自然也不例外。

德国队近两年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上届世界杯中被韩国队大爆冷之后,国内的谴责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也许意味着德国队真的要好好的想一下改朝换代了,虽然在14年夺得了世界杯冠军,但是那也毕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的世界足球水平发展的这么快,德国队要想经受得住这样的冲击,也必须还要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大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深度分析:德国足球最后的精神图腾亚军收割机巴拉克的绿茵往事

德国足球,素来以不屈的精神意志力闻名于世界,因此被冠以“日耳曼战车”的美称。在德国足球的历史上,从不缺乏诸如马特乌斯、卡恩这般象征着钢铁意志的精神领袖,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德国人摧枯拉朽的轰炸机打法得以贯彻,进而成为德国足球风格的标志。

但是在进入新千年以来,为了迎合风靡世界的足球战术改革,德国人越来越强调起了技术的重要性。德国足坛的85黄金一代,赫迪拉、厄齐尔、马林等技术型球员的崛起使得德国足球内部掀起了一股“传统”与“革命”的抗争。

迈克尔·巴拉克,一个被称为德国足球最后的精神图腾的男人,他职业生涯的兴与衰便很好的诠释出了这种抗争。有人说他生不逢时,我倒认为,巴拉克之于德国足球,如同乔凡尼之于佛罗伦萨,是由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虽不完美但必不可少的过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拉克在足球世界算得上是一个“悲情人物”,虽然他不俗的实力一直被人们所追捧,但是在将近15年的职业生涯内拿到了13个亚军,绝对是他的梦魇。冠军有多兴奋,亚军就有多失落,倒在成功唾手可得的位置,是探险者们最大的遗憾。

在俱乐部方面,从勒沃库森到拜仁慕尼黑,无论国内赛事还是欧冠,巴拉克在30岁之前便把主流赛事的亚军拿了个遍,特别是2008年那个著名的莫斯科雨夜,命运女神杀人诛心般的将C罗罚失的点球作为了巴拉克最终折戟的,从狂欢到掩泣,从天堂到地狱,纵有铁骨铮铮也敌不过无数次的折磨。

而在国家队,巴拉克受到的折磨变本加厉。2002年世界杯,德国在决赛中被巴西队2比0击溃,当时年仅26岁的巴拉克因累计黄牌停赛没能登场,这成了他足球生涯永远的痛。2008年,当德国再次倒在欧洲杯决赛赛场上时,巴拉克的背影已经从不甘变成了落寞,无尽的擦肩而过磨平了他的棱角,浇灭了他的激情。

卡西利亚斯,齐达内,罗纳尔多,西班牙黄金一代…一个个响彻足坛的名字,在巴拉克的心只幻化成了一个名词,“亚军”。亚军之于巴拉克,就像忧郁之于巴乔,快乐之于小罗,成为了他独特的标签。

好在,足球世界不仅仅有成王败寇的无情,也有珍惜英雄的温存,谁说亚军不值得铭记?巴拉克就是一个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的亚军之王。

巴拉克职业生涯的起点不算梦幻,但是他21岁那年纵跨两个级别的飞跃则足以称得上梦幻。从德丙的开姆尼茨径直走向了德甲的凯泽斯劳滕,当时被称为“小凯撒”的巴拉克以一脚势大力沉的远射闯入了德国足球的江湖。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精瘦却充满激情的小伙会成为埃芬博格的接班人,又一个世界级前腰。而当他在01-02赛季各项赛事中打进23球送出12次助攻,德甲班霸拜仁慕尼黑将其招入麾下之后,对于他会成为世界级前腰这一点,则令更多人深信不疑。

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国内却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相比于前腰,巴拉克更应该出任后腰。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分歧,主要是在德国国家队中,对巴拉克的要求出现了不同的要求。

那个时代的古典前腰,要么是像鲁伊·科斯塔那样飘逸,要么是像里克尔梅那样灵动,除了需要掌握各种传球脚法、射门脚法,包括盘球护球也必须样样精通,因为前腰位置时一支球队的进攻核心,如果技术特点太过单一,或者拿球能力不足,是没有办法撕开对手的防线和对抗高强度的拿球压力的。

而巴拉克为人称道的往往是大规模的长传调度和远射,虽然拥有出色的大局观,但是在小细节的处理方面还是欠缺火候,这便限制了他在更靠近禁区位置的出球。另外,盘带技术也是巴拉克的一大短板,因此出任后腰,从后向前利用长传掌握发牌权,兼顾一脚远射能力,似乎才应该是巴拉克的正确使用方法。

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加上巴拉克在巅峰时期拥有强大的覆盖能力,防守水平也是一流,这对当时缺乏拦截型中场的德国国家队是个天然的补充,包括他的长传对轰炸机战术的实施也是不可多得的支持。

然而,从世纪初便兴起的改革派始终不愿意对巴拉克的后撤做出妥协。他们认为巴拉克在危险区域的创造能力是德国足球的中场由工兵型导向迈向技术型导向的关键。双方因此争论不休,不肯松口。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主教练沃勒尔别出心裁的将巴拉克的位置放置在了前腰和后腰之间,那届世界杯,巴拉克身前的施耐德和身后的哈曼围绕他打辅助,巴拉克因此得以兼顾攻防从而成为了球队的绝对核心。而当时作为球队的领袖之一的巴拉克也并没有让所有人失望,率领德国队拿到了世界杯亚军,也算是一扫两年前欧洲杯小组出局的阴霾了。

巴拉克可以说是德国国内第一个被定义为“中前卫”的球员,他的横空出世,让德国迎合了大势所趋的足球战术改革,包括他本人也曾提及,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前腰和后腰之间,也正是因为巴拉克,德国日后才出现了中前卫球员的人才井喷。

当然,谈及巴拉克职业生涯的评价,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和拉姆的队长之争。10年南非世界杯开赛前,巴拉克因为脚踝伤势无缘参赛,但是德国队主帅勒夫并没有把队长袖标交给呼声更高的克洛泽和施魏因施泰格,27岁的拉姆临危受命。

虽然事实证明拉姆的确算得上一个优秀的队长,但是,如果从德国足球传统的眼光来看,身材矮小,以技术见长的拉姆并不适合与马特乌斯们一起相提并论,人们对于德国的铁血精神首先还是想到的是巴拉克给人的那种外露的霸气,温文尔雅的拉姆,何以能担此重任?

巴拉克和拉姆的队长之争几乎算得上是德国足球转型的拐点。在此之前,无论是德国国家队还是拜仁,都患有严重的巴拉克依赖症,他对中场的攻守平衡的把握成为了球队稳步运行的关键。在国家队,尤其是2006年的本土世界杯,在德国队全员发挥低迷的情况下,只有巴拉克作为脊梁撑起了整支球队的门面。

德国足球的稳定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赫赫有名,但是在本世纪最初的十年,德国足球几乎遇到了建队历史上的最大低谷,而巴拉克,便是这最动荡的十年国家队的精神领袖。

在和拉姆的较量中,巴拉克最终败下阵来,没有人能阻挡足球发展的脚步,巴拉克从不可或缺到被取代,不仅仅是对于他个人而言,而是落后的体系被先进的体系所取代。从他卸任队长的那一刻起,巴拉克便已经完成了对德国足球的宿命,我们不必为巴拉克而感到惋惜,一个球员的存在的意义有小又大,能够成为国家足球改革的旗帜,即便是作为前朝者,也值得人们赞颂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